海洋生态是三亚研学的标志性主题,覆盖从趣味体验到深度科考的全维度内容。蜈支洲岛 “珊瑚保卫营” 专为 7-15 岁青少年打造,在专业教练指导下,乘坐玻璃底船观察 300 多种珊瑚礁鱼类,亲手种植珊瑚参与生态修复,搭配珊瑚保育课堂与创意手工,已吸引近 3 万组家庭参与。西岛珊瑚培育实验中心推出公众开放日活动,免费参与科普导览与水质检测实验,捐赠 68 元以上可 DIY 珊瑚主题公益 T 恤,还能获得专属保育宣传大使证书,每日分上下场开放,每场仅 20 个名额。红树林研学则走进三亚河国家湿地公园,乘坐太阳能游船观察 “海上森林”,亲手种植红树苗,了解其 “海岸卫士” 的生态价值,半日营价格 89 元 / 人。
依托独特的热带气候,三亚打造了多元的农耕研学产品。三亚市林科院兰花基地让青少年认识热带兰花品种,学习种质资源保护知识,感受 “东方神木” 海南阴沉木的魅力。田舒乐共享农庄聚焦 “创意农业 + 文旅”,开设可可种植与加工体验,从采摘果实到制作巧克力,全程参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加工链,搭配兰花观赏、休闲垂钓等项目,适配亲子家庭体验。大茅远洋生态村则主打生态循环农业,在专业导师指导下了解秸秆还田、雨水收集原理,体验蔬菜采摘与农耕劳动,夯实自然科学知识。崖州区南滨农场的水稻田更是成为 “田间课堂”,让学生在稻田劳作中体会 “粒粒皆辛苦” 的真谛。
非遗研学串联起儒家文化与民俗技艺,形成 “雅俗共生” 的体验体系。崖城学宫作为中国最南端的孔庙,提供汉服拜师礼、击鼓明志等沉浸式礼仪体验,漫步泮池泮桥,聆听黄道婆、鉴真与崖州的历史故事,感受古代 “耕读传家” 的风尚。从学宫步行 10 分钟可达保平古村,这里是崖州非遗的 “活博物馆”,青少年可跟着村民学习藤条竹编的 “压一挑一” 手法,制作专属小摆件,探访 “硬山顶”“燕尾脊” 的百年老宅,读懂古人适配热带气候的建筑智慧。此外,鹿回头黎族故事产业园可体验黎族原始陶艺的泥条盘筑法,南山非遗博物馆能学习黎锦编织技艺,椰雕体验馆则提供亲手制作椰雕的趣味体验。
科技与航海类产品展现三亚的现代活力,满足青少年的探索欲。鸿洲国际游艇会的 “我是小小航海家” 研学营,教授帆船航行原理与航海礼仪,在一对一教练指导下进行下水实操,掌握装船、操控等技能,培养团队协作精神。大小洞天无人机研学基地引入 “小巨蛋” 无人机,青少年可学习编程与飞行原理,操控设备俯瞰山海地貌,提升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。三亚航天科技馆则通过真实航天设备展示、模拟卫星发射、太空漫步体验等项目,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,适配 8-18 岁青少年。藤海渔村的冲浪进阶课还提供 ASA 认证考试,让学员在海浪中锻炼勇气与平衡感。
以崖城学宫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研学,是三亚独特的人文体验。青少年换上传统汉服,在大成殿前举行庄重的拜师礼,向孔子像躬身行礼,在仪式感中体会对知识与师长的敬重。研学过程中,导师会详解学宫建筑的防潮抗风设计,解读 “泮池”“崇圣祠” 的文化寓意,结合黄道婆在崖州传播纺织技术的历史,让传统文化变得可感可触。搭配保平村的民俗体验,形成 “一文一俗” 的层次化研学,半日营费用 128 元 / 人,含汉服租赁与专业讲解。
引入 VR 技术升级生态教育,在海洋馆内通过虚拟现实设备 “亲历” 珊瑚礁形成过程、“潜入” 深海观察珍稀生物,甚至模拟珊瑚白化监测场景,让抽象的海洋知识变得直观可感。部分基地还推出 “长江生态 VR 调研”,虚拟探访海洋生态保护区,了解水生生物保护现状,适配高年级学生开展深度探究。
依托崖州古城、西岛渔村等场景,打造主题式实景剧本游。“古城探源” 剧本游以崖州古城为舞台,设计融合儒家文化、古港历史的谜题任务,青少年在破解线索中打卡学宫、古街,深化文化认知;“渔村守护者” 剧本游则聚焦西岛,结合珊瑚保育、织渔网体验,在互动中学习海洋保护知识与渔村文化。
将非遗技艺与数字技术结合,推出多元创新体验。在黎锦记忆馆,青少年可通过 3D 建模软件还原船型屋结构,或用 AI 工具设计创意黎锦纹样,生成数字藏品;椰雕体验后可将作品扫描转化为电子文创,实现 “传统工艺 + 现代科技” 的跨界学习,让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。
三亚研学游产品按年龄分层设计,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性:
秋冬季节(10 月 - 次年 4 月)气温适宜(20-28℃),降雨少、台风风险低,是研学黄金季。此时海洋能见度高,适合珊瑚观察与水上项目;热带植物繁茂,农耕体验内容丰富。夏季(6-9 月)炎热多雨,可选择室内场馆或早晚时段的户外项目,部分基地推出暑期公益研学活动,性价比更高。
餐饮方面,推荐西岛渔村民宿、市区亲子海鲜餐厅,多数商家可提供儿童微辣餐食,注意海鲜过敏提示;住宿可选崖州古城骑楼民宿、西岛百年珊瑚老屋,部分提供儿童洗漱包与加床服务;交通以市区打车 + 景区接驳车为主,远郊项目(大茅生态村、南滨农场)可选择包车,便捷又安全。